第114章 拉开序幕的报复(1/3)
“朝廷眼下无力运输粮食,根本在于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也没有钱财开销给劳役们。那么不如就借用别人的人力物力,臣思来想去,有这么大能耐吃下这笔生意的,怕是只有盐商。”
刘伯温被朱青的话深深吸引,眼神微眯着沉思着,思虑着事情的可行性。
朱青笑道:“盐商向来暴利,而且是暴利到无法想象的地步,正常纳税的还好,要是遇到私盐贩子,那就是拿着刀在朝廷身上割肉吃。”
朝廷此前已经议定了盐税,成立了盐税部门。
但……想要做到利益最大化,朱青还是决定将盐引给推上历史舞台,并且加以修正。
“朝廷要运粮,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食盐跟运送粮食的数量对应起来。比如盐商将粮食运往北方,一石粮食可以在朝廷手里换十斤盐,以此类推……”
刘伯温嗅到了其中的可行性,连忙问道:“盐钞之举早在宋朝便有实行,可结果……不尽人意。”
北宋时期,善于生财有道跟散财消灾的宋朝君臣就已经想到了通过食盐大赚特赚,朝廷印发盐钞,并且只负责生产食盐,不负责贩卖,将食盐成本压低,价格提高。
商人从朝廷手里花钱买盐钞,盐钞里面详细写着盐的产量以及商人销售的价格。
这种办法让赵宋王朝赚了大钱,但最终却因为滥发盐钞而崩盘。
朱青道:“盐钞的崩盘其实是商人们合起伙来在跟朝廷对抗,盐钞上只标注了产量跟价格,却没有标注使用时间,这就让商人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囤货居奇,反制朝廷,制度自然崩盘。”
“这其中的漏洞很大,加上朝廷的贪婪,盐钞滥发之下全国各地的盐厂拿不出那么多食盐,自然会出问题。”
刘伯温点头,认可了朱青的话。
朱青道:“将盐钞分为长期钞跟短期钞,长期最多持有一年,过时作废。而短期则是在一个季度就会作废,这么一来,即便他们想方设法的囤货,也最多一年时间的保有量!”
“另外,朝廷各地盐厂的食盐跟盐钞做到有多少,发多少。发动盐商往北地调粮,朝廷按照市价跟运送成本折合成盐钞给他们。”
朱标对此深受震撼,没想到两件事合起来还有这么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