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顶点小说> 其他类型>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344章:《致橡树》……(求订阅)(3/7)

第344章:《致橡树》……(求订阅)(3/7)

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陈凡以后有时间必需花重点介绍。

    “我们还是回到舒婷。年轻的舒婷也响应了上头的号召,前往了农村。舒婷前往的那个农村,叫做太拔公社。这个公社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属于地地道道的山区,当地主要种植烟叶、小米椒、茶叶、柚子,自然条件比较差。舒婷跟着社员们顶着烈日垒梯田,双手经常磨出血泡。她与村里的姐妹起早贪黑上山采茶,还要提防毒蛇毒虫攻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十分辛苦。与舒婷一起来插队的同学,回到宿舍经常累得哭鼻子。”

    虽然号称知青。

    但其实当时的舒婷并不大,只有17岁,相当于高中生。

    其他些知青,大都与舒婷的年纪也差不多。

    “只是农村虽然广阔,但也并不见得就那么精彩。刚开始一些知青来到农村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也就变得无聊起来。特别是与城市比起来,农村什么也没有,想买点东西吃个夜宵都不可能。于是,休息的时候,很多青青便会聚在一起要么闲聊,要么打扑克。这当然是正常的社交活动,可是舒婷却喜欢看书,她搜集当地一切能找到的图书,在灯光下读唐诗,宋词,她还分门别类抄了好几本优秀诗歌。诗歌读多了,舒婷也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她在纸上写道:哥哥吹笛子,爸爸爱喝茶,妈妈在葡萄架下养鸡鸭……虽然她的笔触还很稚嫩,但在文学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后来,她创作的《船》《致大海》等诗歌,被人谱上曲子,在插队青年中流传开来。”

    “舒婷在农村的知青生涯只有3年,虽然3年的时间不算长,虽然这三年也没有给舒婷带来什么财富,同样看起来舒婷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却在心志上对于舒婷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所以,后来舒婷很多的一些诗,都受这三年知青岁月的影响。”

    舒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十本书也写不完的大时代。

    虽然陈凡只是了了数语。

    但陈凡所说的舒婷,以及她背后所处的时代,却是处处吸引着众人。

    哪怕陈凡所说的故事极其的简单,没有一丝精彩,以及高潮处。

    但众人亦是听得津津有味。

    “三年之后,舒婷回到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