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治理(2/3)
铠甲和弩,敢私藏一件,就是砍头大罪。中原百姓有一种武力缺乏恐惧症,都希望武力越强大越好,即便是穷的叮当响,也要借钱买一件兵器放床板下藏起来,以防不时之需。后来赵国兵器换代,退下来的兵器除了铸造农具之外,不少都卖到了民间。代郡拥有赵国最早的马场,是赵国最主要的骑兵来源地,是抵御东胡和匈奴的桥头堡,是连接邯郸和河套的桥梁。代郡人最敬佩的就是能打仗的将军,特别是李牧这种灭掉匈奴王骑的年轻名将,刚到代郡,就受到了全郡百姓的欢迎。李牧任郡守的这几年,不管是北方的东胡,还是西面的燕国,别说进犯赵国,连边境都不敢靠近,能躲多远躲多远。让代郡百姓感受到了一种身为赵国人的自豪感,对李牧也愈发敬重。但是……代地百姓不事农桑……李牧用尽一切办法,甚至动用关系,从邯郸挖了几个农家弟子过来,又下令强制开垦荒田种地,给每个乡县定下指标,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代郡四通八达,北达草原,南抵中原,西至河套,东到燕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几乎年年发生战争。敌人劫掠,己方坚壁清野。种下的粮食还没等到收获,就被自己人或者敌人破坏了。再加上这里的百姓尚武,讲义气,南来北往的商队喜欢在这里招募护卫,赵国每年也会在这里招募骑兵,使得他们不用种地便有一份收入。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种粮食了。直到近些年,赵国大力发展农业,只要能种地的地方,全部开垦种地,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其实你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出乎我的预料了。」赵括笑着说道。见李牧之前,赵括已经在代郡巡视了一圈,比之他第一次来到代郡,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就是凭证。要知道,赵括对李牧的定位可是将军啊,或者说大帅,而不是治理一方的文臣。之所以将李牧放在代郡,一方面北疆需要一支精锐军团坐镇,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以后对付燕国。治理反而是其次的。但李牧做的很好,亲自带领代郡百姓开垦田地,组建商队,将代郡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没有引发民怨,反而得到了代地百姓的拥戴。即便是那些顶级文臣亲自任郡守也只能如此了。不过这个时代文武分家还没有那么明显,文官做武将的事,武将做文官的活很是常见,比如魏无忌,不管是内政,还是领兵作战都是当世顶尖。「多亏了郡丞相助